(《永遇樂·京口北固亭懷古》)
(1)(2016·全國卷Ⅰ)在《永遇樂(千古江山)》中,辛棄疾回顧了元嘉年間的那次北伐,宋文帝劉義隆本希望能夠“ ”,但由于行事草率,最終卻“ ”。
(2)辛棄疾在《永遇樂(千古江山)》中認為北伐抗金應做好準備,如像宋文帝劉義隆那樣草率出兵,雖有“ ”之雄心,只怕會有“ ”的結(jié)局。
(3)《永遇樂(千古江山)》中,作者登高望遠,首先想到的是孫權(quán)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,他心中思緒萬千,于是發(fā)出了“ , ”的慨嘆。
(4)《永遇樂(千古江山)》中感嘆東吳強盛的局面和孫權(quán)風流余韻的英雄業(yè)績,都經(jīng)歷了無數(shù)的風雨,一去不復返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(5)《永遇樂(千古江山)》中贊嘆劉裕北伐的赫赫戰(zhàn)功的兩句是“ , ”。
(6)辛棄疾的《永遇樂(千古江山)》中,寫古代英雄叱咤風云、馳騁疆場的名句是“ , ”。
(7)辛棄疾《永遇樂(千古江山)》中“ , ”兩句,將英雄劉裕成長地的歷史遺跡呈現(xiàn)在讀者面前。
(8)《永遇樂(千古江山)》中,辛棄疾借用廉頗的典故,表明自己雖然年老卻還壯志猶存,希望能夠為國立功的句子是“ ?。骸 ?, ???”
答案:(1)封狼居胥 贏得倉皇北顧 (2)封狼居胥 贏得倉皇北顧 (3)千古江山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(4)舞榭歌臺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(5)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
(6)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 (7)斜陽草樹 尋常巷陌 (8)憑誰問 廉頗老矣 尚能飯否
(《〈論語〉十則》)
(1)孔子在《論語》中認為一味讀書而不思考,就會感到迷惑的一句是“ ”。
(2)《論語》中孔子強調(diào)學習態(tài)度要端正,切莫不懂裝懂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(3)《論語》中強調(diào)讓別人成為自己修身養(yǎng)性的鏡子,學習好的、摒棄不好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(4)《論語》中孔子強調(diào)不僅能學習別人的優(yōu)點,也能看出別人的缺點,更要引以為戒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(5)《論語》中講在艱難困苦的環(huán)境中才能考驗出一個人堅強不屈的品質(zhì)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(6)在《論語》中,曾參用“ , ”指出有抱負的人只有胸懷廣闊、意志堅強才能擔當大任,并借此鼓勵門人要有理想,更要有恒心。
(7)《論語》中對“學”與“思”二者的關(guān)系作辯證論述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(8)《論語》中指出學習與思考必須緊密結(jié)合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(9)曾子的“三省”是“ ??? ? ?。俊?/span>
答案:(1)學而不思則罔 (2)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(3)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(nèi)自省也 (4)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(5)歲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(6)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(7)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(8)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(9)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
(《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》)
(1)惡劣的環(huán)境可以激發(fā)人為生存發(fā)展而積極奮發(fā);安逸的環(huán)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,導致最終衰亡,所以孟子在《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》中總結(jié)說“ ”。
(2)孟子《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》中“ ”一句從國內(nèi)方面闡釋了國家滅亡的原因。
(3)孟子《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》中總結(jié)全文、歸納中心論點的句子是“ ”。
(4)在《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》中,孟子認為會導致一個國家滅亡的兩句是 “ , ”。
(5)孟子在《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》中指出艱苦磨煉益處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(6)孟子在《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》一文中,以“ , ”兩句深刻地揭示出飽經(jīng)磨難對于一個人成才的意義。
(7)孟子在《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》中從內(nèi)外兩個方面說明導致亡國的原因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答案:(1)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(2)入則無法家拂士 (3)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(4)入則無法家拂士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(5)所以動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(6)所以動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(7)入則無法家拂士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
(《魚我所欲也》)
(1)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。當“義”和“生”不能兩全時,我們應當像孟子在《魚我所欲也》中所說的那樣有所取舍:“ ”。
(2)孔子在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》中說:“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人,有殺身以成仁?!泵献釉凇遏~我所欲也》中進一步闡述了孔子的思想,表明儒家的生死義利之辨的句子是“ ”。
(3)在《魚我所欲也》一文中,表明在“生”和“義”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該采取的正確態(tài)度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(4)《魚我所欲也》一文中表明“我”不會做“茍且偷生之事”的句子是“ , , ”。
(5)(2016·全國卷Ⅱ)《孟子·魚我所欲也》中表示,生是我希望得到的,義也是我希望得到的,但“ , ”。
(6)孟子在《魚我所欲也》中,以“ , ”說明了自己對不合禮義的高官厚祿的否定態(tài)度。
(7)在《魚我所欲也》中,體現(xiàn)孟子“向善論”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答案:(1)舍生而取義者也 (2)舍生而取義者也 (3)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義者也 (4)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惡有甚于死者 (5)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義者也 (6)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萬鐘于我何加焉 (7)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
(《曹劌論戰(zhàn)》)
(1)曹劌的同鄉(xiāng)認為如何抵擋齊國的攻勢是統(tǒng)治者操心的事,曹劌沒有必要參與,但是曹劌毅然面見了魯莊公,他的理由是當權(quán)者目光短淺,“ ”。
(2)《曹劌論戰(zhàn)》中曹劌請見魯莊公的根本原因是“ , ”。
(3)《曹劌論戰(zhàn)》中能體現(xiàn)曹劌軍事思想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(4)《曹劌論戰(zhàn)》中曹劌斷定敵方確系潰敗的依據(jù)是“ , ”。
(5)《曹劌論戰(zhàn)》中記載,魯莊公十年,齊國入侵。曹劌求見國君獻策,但他的鄉(xiāng)人質(zhì)疑道:“ , ???”
(6)《曹劌論戰(zhàn)》中,針對國君將衣食與百姓共享的做法,曹劌的評價是“ , ”。
(7)在《曹劌論戰(zhàn)》中,表現(xiàn)鄉(xiāng)人凡事依靠當權(quán)者,把自己置身事外的淺薄消極思想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(8)《曹劌論戰(zhàn)》中“ , , ”說明了魯莊公盡職盡責,平時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明察,也一定憑實情處理。
答案:(1)未能遠謀 (2)肉食者鄙 未能遠謀 (3)夫戰(zhàn) 勇氣也 (4)吾視其轍亂 望其旗靡 (5)肉食者謀之 又何間焉 (6)小惠未徧 民弗從也 (7)肉食者謀之 又何間焉 (8)小大之獄 雖不能察 必以情
(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)
(1)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中,齊王下令能受中賞的人是“ ”。
(2)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中,齊威王接受鄒忌的諷諫,于是下令,凡是能批評他的過錯的人都能受獎賞,其中“ ”能受到上等獎賞。
(3)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中描寫鄒忌外貌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(4)在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中,鄒忌靜心思考賓客們違心地贊美自己貌美的原因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(5)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中描寫鄒忌的諷諫最后收到的效果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(6)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中直接描寫鄒忌外形高大英俊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(7)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一文中,描述齊威王納諫后,群臣紛紛進諫的場面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(8)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中,齊王下令能受下賞的人是“ , ”。
(9)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中與“王之蔽甚矣”相照應的句子是“ , , ”。
答案:(1)上書諫寡人者 (2)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
(3)鄒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麗 (4)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(5)燕、趙、韓、魏聞之 皆朝于齊 (6)鄒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麗 (7)群臣進諫 門庭若市 (8)能謗譏于市朝 聞寡人之耳者 (9)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內(nèi)莫不有求于王
(《出師表》)
(1)《出師表》中,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自己看輕自己的句子是“ ”。
(2)諸葛亮《出師表》中,作者直言“益州疲弊”,自身條件很差,地少將寡,民窮地荒,進而大聲疾呼“ ”,大有危在旦夕之勢,如不救亡圖存,將會出現(xiàn)國破身亡的后果。
(3)《出師表》中,諸葛亮分析先漢興隆的原因是“ , ”。
(4)當任命一個人來挽救局面,人們常引用《出師表》中的一句名言是“ , ”。
(5)《出師表》中表明作者無意功名、淡泊名利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(6)《出師表》中諸葛亮勸劉禪對宮中、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標準的句子是“ , ”。
(7)《出師表》中諸葛亮向后主提出嚴明賞罰建議的語句是“ , ”。
(8)(2016·全國卷Ⅰ)在《出師表》開頭,諸葛亮向后主指出,先帝劉備過早去世,“ , ”,正是危急存亡之時。
(9)《諸葛亮集》中有這樣的話:“賞不可不平,罰不可不均?!边@與《出師表》中的“ , ”兩句意思一致。
(10)用《出師表》中的話來說,“先帝”三顧茅廬是為了“ ”,諸葛亮為了報答“先帝”的知遇之恩,“ ”。
(11)諸葛亮在《出師表》中說明后主廣泛聽取意見的目的的兩句是“ , ”。
(12)《出師表》中諸葛亮建議后主凡事宜多征詢侍中、侍郎的意見,并陳述了這樣做的效果。表現(xiàn)這效果的兩句話是“ , ”。
(13)《出師表》中表示作者感恩圖報的句子是“ , , ”。
答案:(1)不宜妄自菲薄 (2)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(3)親賢臣 遠小人 (4)受任于敗軍之際 奉命于危難之間 (5)茍全性命于亂世 不求聞達于諸侯 (6)陟罰臧否 不宜異同 (7)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(8)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(9)陟罰臧否 不宜異同
(10)咨臣以當世之事 遂許先帝以驅(qū)馳 (11)以光先帝遺德 恢弘志士之氣 (12)必能裨補闕漏 有所廣益(13)不效 則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靈
上一篇:古典又新穎的作文素材(中)
下一篇:2020年高考情景默寫(一)